终身教育学院-j9九游会登陆

周晓虹:幸福——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发布于:2022-07-01
访问量:
字体大小:【 】



"人类的幸福是脆弱的,因为诸神明显地对此感到嫉妒,于是"幸福"就成了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

—林语堂《吾国吾民》



6月29日晚19:30-21:00,"诚计划"第七期邀请到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周晓虹教授,为大家讲授"人生幸福的八大定律"。

开篇,周晓虹教授就幸福的涵义与大家阐述了他的理解,并引用智者对于幸福的诠释和哈佛大学有关幸福的研究,点名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人更快乐、更健康"。 关于人生幸福之八大定律的探讨,就此展开。

幸福的第一定律—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丰腴加上生活的意义。讲座中,周老师不否认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意义,但他同时也强调了光有丰腴的物质还不够,只有加上生活的意义,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便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幸福的第二定律—幸福是比较和参照的结果。既然是幸福,对应就有不幸;这是幸福的实在主义基础。换言之,幸福不是虚幻的,它是我们着实能够体验到的境遇和生活。随后,周老师用放牛娃的照片更深刻地阐述了这一定律:放牛娃手中的馍带来的幸福与自足,并非就一定会输于你口中的山珍海味。

幸福的第三定律—人们的幸福感和人们获得幸福的手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在不同的时代,正因为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及心理需求带给人们想象幸福的能力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就会不同。周老师引用了翻身农民和超女选拔这两个案例,鲜活地印证了不同的时代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影响各不相同。

幸福的第四定律—幸福这种对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受到人们的客观条件、历史、文化甚至信仰的影响。在这一篇章中,周老师引用老子的名言"知足不辱"来告诫大家,一个知足的人,就不会在强于你的人面前感觉到自己人格的低下,都会感觉到自己的那份尊严,知足者常乐。并向大家更正了一个错误观念:"清福不是不劳而获,清福是朴素之福、闲适之福、淡雅之福、平常之福。"

幸福的第五定律—幸福这种对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也受到人群共同体所处的客观物质生活环境、阶级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影响。《安娜·卡列宁娜》中有这么一段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幸福,农妇的幸福也不同于城市的粉领,嘉宝的幸福也一定不会和她所饰演的安娜· 卡列宁娜的幸福相似(如果后者能够获得幸福的话)。

幸福的第六定律—亘古不变的社会常常使人感到幸福,而那些积极变化的社会却常常使人感受不到幸福(也不一定是不幸)。周老师就"相对剥夺:我们是什么时候感到自己穷的?"这一话题,向大家讲述了他的一段趣事,描述了他人通过经商过早实现财富自由和周老师自己坚持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深耕作对比,再一次推动大家对这一定律的透彻领悟。

幸福的第七定律—生活的意义是可以赋予幸福和幸福感可以被"打造"。意义感,是人们对某种物质条件、某种社会行为,或某种生活状态的价值认同。周老师用"陕北放羊娃的乐此不疲"这一现象向大家分享了这么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如果说意义感难求,那么书籍是最好的攀援阶梯";而"1951年松骨峰战役38军2师的英雄们"的真实事迹,更是加深了大家对于意义感对人的塑造作用的深刻理解。

幸福的第八定律—打造"幸福"或"幸福感"的目的既不是让人沾沾自喜,也不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是为了在物质生活突然丰腴起来的今天,为我们寻找生活的意义。

周老师从多个维度为大家阐述了幸福的八大定律,质朴却不失力量、温暖又坚定。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容易产生焦虑的社会,愿你我他都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意义,知足常乐、坚定信仰、幸福一生!



讲座的最后,周老师和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作了交流和分享,进一步为大家答疑解惑、直面幸福议题,直播间的气氛热烈高涨,大家关于幸福问题的讨论和热议不断,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学习,本期讲座回放地址:

pc端地址:

长按下方识别小程序码进入暾学堂观看讲座回放:

供稿:夏静

网站地图